栏目分类
新闻中心
【科普】儿童误服干燥剂?家长必看的急救与预防指南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/4/16 作者:吴本荣 阅读数:520
近日,我院急诊儿科接诊一例误服干燥剂的患儿,家长焦急万分。干燥剂作为食品、药品包装中的"隐形防护者",因其形态多样、颜色鲜艳,极易被婴幼儿误认为糖果或玩具。一旦误食,不同成分的干燥剂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,家长需迅速判断、科学处理,并及时就医。
本文将系统解析干燥剂的常见类型、不同成分的潜在危害、黄金急救步骤及长效预防策略,帮助家长在紧急关头保持冷静,采取精准干预,为孩子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。
常见干燥剂类型及危险性
1.硅胶干燥剂(透明或彩色颗粒)。化学性质稳定,无毒、无腐蚀性,吸湿后变为凝胶状,但彩色品种可能含有氯化钴等有毒物质。大量误食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,但极少导致严重后果。
2.生石灰干燥剂(白色粉末)。高危!遇水产生强碱性氢氧化钙,瞬间释放大量热量,可造成口腔、食道黏膜化学灼伤,甚至引发消化道穿孔,需紧急处理。
3.氯化钙干燥剂(白色颗粒)。中等风险,吸湿后形成强酸性溶液,可能引发黏膜刺激。
4.三氧化二铁(咖啡色粉末)。低毒,但大量摄入会导致铁中毒。
5.矿物蒙脱石(灰色颗粒)。物理吸附型,相对安全。
应急处理黄金法则
1.保持冷静,立即取出残留物。用湿毛巾清理口腔,确认包装完整性,记录产品成分。
2.区分处理原则。生石灰入眼:用食用油冲洗至少15分钟(切忌用水)。误食生石灰:1.立即中和:喝200ml牛奶或蛋清(保护消化道)。2.禁食禁水:避免加重灼伤。3.紧急送医:勿自行催吐,尽快到急诊科处理。硅胶误食:1.观察状态:若孩子无症状,可先喂温水或牛奶助排泄。2.密切观察:记录是否有腹痛、呕吐、便血等症状。3.就医提示:携带干燥剂包装袋,以便医生判断。不明类型:立即拨打120,携带包装就医。
3.症状观察要点。呕吐物颜色、呼吸状态、口腔黏膜是否发白肿胀、腹痛程度等需详细记录。
4.通用禁忌。催吐:生石灰遇水产热,可能加剧食道损伤。自行服用泻药:干扰医生判断病情。
预防胜于救治
1.存放管理。拆封即弃:食品开封后第一时间丢弃干燥剂。双重防护:存放在儿童无法开启的专用容器。警示标识:用红色记号笔在包装上标注"有毒"。
2.认知教育。用绘本、角色扮演等方式讲解:“干燥剂是‘小卫士’,不是食物!”。通过酸碱实验演示生石灰遇水反应。建立家庭危险品分类管理制度。
3.产品选择。优先选购使用硅胶或矿物干燥剂的食品,避免购买使用生石灰干燥剂的膨化食品、海产品干货。
4.家长必知:哪些情况需立即就医。出现持续呕吐、腹痛、发热或便血。孩子精神萎靡、意识模糊等异常表现。误服量较大(如整包干燥剂)。
值得关注的是,某品牌海苔因使用生石灰干燥剂,在2021年引发多起儿童灼伤事故。家长应养成检查食品包装的习惯,建议食品企业采用物理吸附型干燥剂,并在外包装设置醒目标识。
特别提醒:即使误食后无症状,仍需就医进行消化道检查。医疗机构建议保存好干燥剂样本,便于医生快速判断处理方案。记住,正确的应急处理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赢得生机,但预防始终是最有效的保护屏障。
紧急联络卡
1.急救电话:120(中国大陆)
2.我院儿科急诊室电话:3185979;儿科门诊电话:3185052
3.河源市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联系方式:18163272628
专家简介
张敏慧
普儿科主任、主任医师
毕业广东医科大学。对于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擅长:呼吸系统疾病如儿童哮喘,儿童肾脏及免疫疾病:如儿童肾病综合征、狼疮性肾炎、泌尿系感染、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诊治。
门诊时间:每周五全天
吴本荣
副主任医师
毕业于赣南医学院,曾在江西省儿童医院、广州市儿童医院等省级三甲专科医院进修,对普儿科及新生儿各种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门诊时间: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
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